旅游服务热线 12345
咨询电话 0393-6986599
05 2017-06

我们需要怎样的杂技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杂技教育?


       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质量,是决定杂技演员的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关系到杂技演员在“后黄金时期”能否顺利转型。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提高杂技人才的培养水平,促进杂技人才的顺利转型,推动杂技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的杂技教育同样面临转型的重任。

  杂技教育须改变“重技轻艺”
  孙力力(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艺术总监):
  随着观众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传统的杂技舞台表演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这就要求杂技教育不能仅仅止步于纯技术训练和单纯形体表演训练,考核一名合格的杂技演员,舞台的综合表现能力是关键。
  与国外相比,欧美的杂技演员大都初高中毕业后,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杂技艺术,他们提前完成的文化教育使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文化基础扎实,舞台上的艺术感较强,表演容易吸引观众眼球。而中国杂技演员从小开始训练技巧,很多地方现在还存在着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这个观念是需要改变的。
  现代市场对杂技艺术的需求是既要好看,有艺术性,又要看起来惊险刺激,不脱离杂技本体。只重技术的表演,会在舞台上出现“双难”的演出——难练又难看。难练是指技术复杂,练习困难;难看是指表演缺少艺术感,不能引起观众共鸣,反倒会引起观众讨厌。杂技人才应该强调几点综合素质:要有杂技演员的高难技巧,有舞蹈演员的形体,有武术演员的精气神,有运动员的体魄,还要有戏曲演员出神入化的眼神,此外最重要的还应该拥有高中文化程度。杂技是一种无声的艺术,没有内涵的表演,很难达到跟观众对话的感觉,没有心灵交流,会是一场失败的表演。
  目前的杂技教育应该从几方面着手:一是重视文化教育;二是抓思想品德教育;三是综合素质提高;四是在训练的过程中,把体育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带入到杂技的基础培训中,把辅助训练加入到课程设置中,提高杂技演员的基础,让孩子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此外还需要重视的是,杂技教育应该注重中国特色,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演员培养方式,国外演员虽然综合素质好,但是技巧训练的缺乏使得杂技本体的技巧难以到达中国演员的水平。中国杂技的长项是险、高、难,艺术表演和杂技本体的东西一定要坚持,同时,我们还需要提高演员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杂技演员的水平。
  避免过早“专一化”
  程海宝(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
  目前普遍存在的杂技教育,主要包括杂技团带学员训练和专业杂技学校教育两种方式。
  团带班的学生,往往是针对某项技能的训练,学生无暇顾及其他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容易较早地登上舞台,也容易较早地离开舞台。从学校出来的孩子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杂技综合能力的培训和教育。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培训。
  学院式的杂技教育没有先例可循,即使是杂技学校也缺少对现代杂技教育理论的研究。目前,各地杂技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自为政,极大地制约了杂技艺术的发展。国家应该规范杂技人才培养,应该系统地推进杂技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不要急功近利过早地把学生推到演出舞台上,过早地专一化之后,也容易因为节目流行的减弱而过早地离开舞台。单一技能容易让演员陷入局限性。
  随着杂技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建设更多的学校来培养杂技人才。目前,内地还没有一所杂技艺术的高等院校。没有高等学府的话,杂技人才的未来发展就会遇到瓶颈。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李延年(文化部艺术司原副巡视员):
  目前中国杂技院团总数比世界院团的总和还要多,达到200多个。目前的主要困难是招生难,生源数量的减少;其次是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创新,应该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团带班、民间作坊等教学模式;第三,建立中国杂技的人才保障和流动机制,改变杂技人才流动的无序性,规范杂技人员流通的模式;第四,注重对杂技运营人才和杂技舞台艺术研究人才的培养,毕竟杂技发展不仅依靠技术人才,还有赖于许多附属艺术门类人才的发展,比如编剧、导演和营销人员。
  建设中国杂技的科学理论体系
  边发吉(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
  首先杂技是一门苦功夫,要练就一身的本领要花很多工夫去练习,甚至要面对伤残的危险。例如空中节目,因为巨大的危险和对人员过高的要求,在世界舞台上,空中节目在面临消失的危险,政府要加强对杂技人才的安全保障。其次,发展舞台杂技的同时,应该注重杂技艺术的理论建设,应该重视与国外杂技的交流,建立起属于中国杂技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杂技理论体系。遗憾的是,当前有志于杂技研究、翻译以及从事演出形式以外杂技文化建设的人士还不多,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杂技研究机构,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杂技研究人员编制。与此类似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杂技艺术高等教育院校,杂技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薄弱。这些现状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将会极大地制约当代中国杂技的发展繁荣。
上一条:暂无上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