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热线 12345
咨询电话 0393-6986599
27 2017-06

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

       中国杂技艺术保留着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目,以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姿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各种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杂技表演中,看到了中国人不断追求超越自身和客观束缚的艺术成就。
  中国杂技历史悠久,节目众多,深富东方传统文化的哲理与伦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器载道的人文心理,其艺术特色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
  中国杂技自古重视顶功。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都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蹬技亦是一项十分讲究腿功的杂技,清代的诸联在《明斋小识》中,曾描述蹬技表演:杂技艺人卧在地上,以双足弄瓮,并以左右双足掷接二瓮,技艺高超。
 “椅子顶”也是一项讲求腰力、腿力的杂技。早在汉代已有“五案”这种杂技。椅子顶便在五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现代的椅子顶更发展至多人在椅子上做出种种难度极高的单手倒立、单手顶转体及双排椅等动作。
      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即所谓“文戏武活”,要有坚实的武功基础,才能在卡上百余斤的道具后,还能翻着筋斗变戏法。俗话说“京戏的筋斗、杂技的顶”,其实筋斗和顶功也是分不开的,腰腿基本功的训练成为中国杂技艺术的基础。
      第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
  这类杂技显示了表演者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如“走钢丝”要求的是“稳”;此外如“晃板”、“晃梯”等,凳上加凳,人上叠人,表演者要在动荡不定的基础上取得平衡,这必须以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技艺与千百次刻苦训练相结合才能成事。另外如踏高跷等,均显示了对平衡的驾驭力量。
  踏高跷是流传至今的古老杂技项目之一。在北方,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每逢新年及上元灯节,均有踏高跷表演夹杂在仪仗行列间。
      高跷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及至宋代,踏高跷更为军队经常表演的奇技,因为高跷是跨越沼泽河川的涉水利器。

  现代中国走钢丝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河南省的“高空飞车艺术团”的张生雷,他曾在海拔1,290米高度的南岳衡山祝融峰与芙蓉峰之间,以48分26秒走完了长达1,389米的高空钢丝,并被誉为世界排名第五位的“高空王子”。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

  中国幻术兴于汉,盛于唐;与西洋魔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洋魔术往往较讲究运用声光与道具,而中国幻术演员却多不讲究场面的金碧辉煌,平凡朴实,毫无华彩,然而以这一身长袍,却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菜肴到活生生的动物,如鱼、鸟等。演员一个筋斗,即能变出烈火熊熊的铜盆,再一个筋斗,又能取出有水有鱼的鱼缸。
  中国古代戏法门类甚多,如《仙人栽豆》、《吉庆有鱼》、《连环》等项目在国际魔术界被公认为杰作。中国戏法表面道具甚少,故而对表演者四肢百体的功夫要求甚高。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宝袋、宝盆、魔棒之类是与戏法表现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前者依靠的是驰幻的想像,后者依靠的是巧妙的构思与苦功。
      第四个艺术特色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
    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是“蹬技”。蹬技多数是由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方台上,以双足来蹬物,重至酒罐、彩缸、瓦瓮,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锣鼓,甚至100多千克重的胖子;轻至花伞、毛毯等。表演者还把物件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形,蔚为奇观。
  过去蹬技以重为胜,近世发展轻重并举,轻薄如纸的花伞、彩毯,演员亦能蹬得飘逸非凡。“蹬伞”不只要有蹬技的硬功夫,还要善于掌握空气浮力、阻力,才能完成优雅而抒情的表演。新兴的蹬技《锣鼓交鸣》把蹬技与打击乐演奏结合起来,可谓更上一层楼。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与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
  中国杂技中,有不少力量和筋斗技巧相结合的项目。如“叠罗汉”的底座负重量是惊人的。古代“载竿”有一人顶18人,甚至24人的记载。
  在山东安丘董家庄汉墓杂技百戏画像石中,有载竿艺人双手擎着9人,这9人还分别作悬垂、倒立等动作。
  近世的“千斤担”──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副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异乎常人的力气。还有传统的《拉硬弓》、《耍关刀》都是负重极大的项目。
     “大小武术”显示了杂技的力量和捷巧筋斗相结合的典型例子。演员在台上时而如鱼儿漫游,身轻似箭;时而如紫燕穿林、蝴蝶翻飞,“倍加功夫,妙体生花”,构成独特风格。柔术与硬功,力量与捷巧如天衣之无缝。

      第六是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有生活气息,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

  以生活用品为道具,是中国杂技艺术的特色之一。碗、盘、坛、盅、绳、鞭、叉、竿、梯、桌、椅、伞、帽等等,这些平凡的东西,在中国杂技艺人手里,变幻万状,显示了中国杂技与民间生活的紧密关系,有些项目本身就是劳动技能和民间游戏相结合的产物。如绳技、绳鞭等,就是牧民套马、赶车和儿童跳绳的艺术化产物。
  此外,如“耍坛子”、“转盘”中那彩绘着龙凤图案、彩蝶的陶瓷器皿,在表演者熟练的技艺下,上下翻飞,表演者姿态翩跹,游刃有余,真如游龙戏珠一般。
      第七是古朴的工艺美术与形体技巧的结合。例如,“耍坛子”、“转碟”等表演把中国的瓷绘艺术与杂技交融在一起。
  第八是中国杂技有着极大的适应性,表演形式、表演场所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第九是中国杂技有着严密的师承传统,又与姐妹艺术关系密切。中国杂技的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但同时它又从戏曲、舞蹈、武术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
  这些艺术特色构成了中国杂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