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热线 12345
咨询电话 0393-6986599
24 2017-08

绳伎、拔河

      绳伎有两种表演方法:一种是走绳,一种是绳舞。
     走绳,是在悬空绷直的绳子上表演杂技动作,汉代人称作“走绳”,或“履索”,南北朝人称作“高縆伎”。唐代的走绳活动,多在清明节前后举行,大概这时大地春回,万物已开始复苏,人们比较喜欢出来走动,正是杂技艺人露天演出的好机会。走绳是将绳的两端系在别物上,将绳子悬空拉直,然后由杂技艺人“自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望若飞仙”(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绳妓》)。唐代胡喜隐作《绳伎赋》,对绳伎艺人的表演描摹甚详。诗人刘言史作《观绳伎》诗云:

  泰陵遗乐何最珍,彩绳冉冉天仙人。

  ……

  两边圆剑渐相迎,侧身交步仍轻盈。

  闪然欲落却收得,万人肉上寒毛生。

  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举垂柳。

  下来一一芙蓉姿,粉薄钿稀态转奇。

  他十分称赞女艺人表演走绳的惊险动作和体态风姿。唐代走绳伎大多是女艺人,她们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打扮得很时髦,穿着轻罗薄绮,或在绳上翩翩起舞,或表演“登绳弄玉”,或二人对舞,或在绳上走高跷。这项杂技,因是由年轻貌美的女艺人来表演,动作又高难惊险,优美妙曼,色艺双绝,所以极能吸引观众。走绳杂技一直到清代仍风行,清人朱彭《走索行》、周锷《观绳伎诸戏》、梁玉绳《走索行》等诗,将艺人走绳时不顾危险,施展柔术、轻功的情景描摹得极为生动,并对艺人为了“衣食翻悬一绳上”、“性命羞惭都不顾”,表示深切同情。

       绳舞,是唐代发展出来的新绳伎。据唐代皇甫氏《原化记·嘉兴绳技》记载,在唐玄宗年间,几次诏令州、县,举行盛大欢庆酒会。嘉兴县以歌舞、杂技与州、县的监察长官进行比赛。县令十分重视这场较技,管理监狱的官吏要求犯人自献技能,加以推举引荐。其中有一个囚犯,恰好长于“绳技”。一般表演绳技的,“各系两头,然后于其上,行立周旋”。而这个囚犯,能将“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腾掷翻复,则无所不为”。管理监狱的官吏大为惊奇,吩咐录用。第二天,狱官领他来到表演场地。他捧出一团百余尺长的粗绳子,放在地上,用一手抛向空中,劲直如笔。开始时,他只丢出三四丈,后来抛出四五丈高,这名囚犯手握着绳子向上迅爬,身子和脚都离开了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扬,望空而去”,终于脱离了牢狱。他将绳技、轻功融为一体,达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所以被明人编选的《剑侠传》一书收录,成为中国武侠小说史中的名篇。

拔河,是一种群体性质的角力活动,从先秦时角抵、角力、举鼎发展衍变出来的,在唐代盛行,成为当时梨园百戏之一种。这种活动不仅在宫廷内部普遍开展,还在广大的民间风行,故又被称之曰“俗戏”。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国历史上多才多艺的风流天子,他不仅选定梨园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的学府,还自任为“崔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亲自指导和参加多项演出活动。他作《观拔河俗戏》诗云:

  壮哉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勇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上山下业]〔ye叶〕,气作水腾波。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薛胜作《拔河赋》记其盛况。可知这项群体活动,参加的人数很多,且多是年轻力壮者,或为宫中太监,或为梨园男艺人,或为御前兵士。在双方角力时,四周观众整齐助威(噪齐),喊声像波浪般翻腾。更主要的是俗传搞此项活动,可以使天下出现丰收年景,似乎又与远古时“蜡祭百神”的傩舞有关,为其进化之举。正因为这项活动关系到社会的安宁,玄宗命北军作拔河游戏,以祈丰年,他不仅自己作诗祭天地,还令宰相张说等国家重臣和之。张说作《拔河戏》诗云:

  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诗中的“拖钩”,亦作“牵钩”或“拔縆”,即拔河。拔河活动很简单,用一根长而粗的大绳子,十余丈长,分成两队人,相向而执绳角力。这种群体运动,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而且在方法上与今日之拔河运动大体上相同,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上一条:暂无上一条
下一条:凤凰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