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热线 12345
咨询电话 0393-6986599
10 2017-06

远古走来的艺术

中原杂技是一朵较早孕育成熟的艺术奇葩。初始的杂技,是在生产劳动、战斗、祭祀、游戏中出现的异常技能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们的劳动技能,如钻燧取火、渔猎、攀缘、涉水、为生存而进行的战斗,都可能孕育着杂技的某项技巧。例如飞弹、弓失、流行索、布鲁(飞去来器)、投枪、刀斧、网罟、兵器等用具的制造和使用,乃至人与兽、人与人的徒手搏斗,到了超凡的程度,这也就是原始的杂技。

1.从劳动技能中走来的杂技——飞技板、舞流星

流星划破夜空一闪即逝,却给人留下难忘的美丽。《舞流星》就是模拟这种自然之美的杂技节目。它的雏形是古代先民们狩猎中的投掷技术,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大约在距今十万年前。

“飞技板”现在所知的另一个古老的杂技节目,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被考古学家称为“飞去来器”。远古时代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技能,那些技术出色的高手往往要给其他人演示一些技术,于是这种表演性的示范就逐渐出现在原始部落的集会中,他们之间的竞赛使表演变成竞技活动,即促进了技术提高,又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

后来,“飞去来器”不再用于狩猎而成为杂技表演的道具,演员利用它来表演的道具,在杂技舞台上抛接“飞去来器”的数量已增加到三个、五个甚至八个,依次抛出,顺序接住,还可以随心所欲地降落在身体的各个部分,经过改革的“飞去来器”飞落到人体上后旋转不已,令人叫绝。这些技巧,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此,“飞去来器演变成“飞技板”,由生存技能转化成杂技表演。

与“舞流星”、“飞技板”节目相似,远古时期以工具或兵器的使用技能为基础而发展成杂技节目的还有“飞叉”、“举刀”、“拉弓”、“绳技”等。

2.从农牧生活中走来的杂技——马戏与动物戏

随着原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渔猎采集生活也逐步转向畜牧和耕作,最初驯养动物是为了衣食祭祀所需,当衣食粗足后,人们对娱乐的要求提高了,驯养的牲畜被驱向节日的集会或部落的庆典。公元前十八世纪夏朝末期的宫廷中便有了驯马跳舞的记载,无疑是最早最简单的马戏演出了。

出于驯服禽兽的强烈愿望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人们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模仿禽兽的动作,手舞足蹈,所谓“葛天氏执牛尾而舞”,“百兽率舞”都属此类。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陈风·宛丘》描写这种乔装动物戏道:“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3.从祭祀活动中走来的杂技——巫傩与杂技

先民们因为对天地大自然和祖先怀有敬畏之心,便把那个冥冥之中似乎主宰一切、洞察一切的对象视视之为神,为了尊神和神沟通,才产生了一个通神的职司“巫”。这种巫舞实际就就包含了原始的音乐、舞蹈、杂技和绘画等文艺,“驱傩”的队伍有专司驱逐疫鬼的“方相氏”率领,他身穿红袍,金色的脸上有四只眼睛,执戈杨盾,作为先导,其后是100多名头戴红帽、摇着手鼓的儿童。浩荡的队伍呐喊驱赶,气氛非常肃穆浓重,由此种活动孕育出多种杂技项目,如《舞狮子》、《耍飞叉》等。

4.从游戏娱乐中走来的杂技——投掷节目的鼻祖“击壤”

游戏是杂技的近亲,许多杂技都是从游戏娱乐中演变、提炼而来,例如“击壤”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游戏活动,往往在地头田间进行, “击壤”之戏既见于唐尧时代,它是在田间进行的,但又与农业生产技术没有直接关系,是劳动休息时的游戏活动。“击壤”所比赛的是投掷的准确性,是人们从渔猎转化为农耕后所保留的前世遗风。“击壤”所需要的投掷准确性是杂技技巧的要素之一。所以从汉代的“投壶”,宋代的“抛堶”“掷砖”,明代的“打瓦”“五花飞石”,近代的“标刀”“鞭技”里多少能看见“击壤”的影子。(击壤歌:相传唐尧时代,天下太平,百姓康乐,有80多岁的老人“击壤而歌: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上一条:杂技术语
下一条:中国杂技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