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前220)以前的杂技表演一直称为“角抵戏”,它传说中上古时代“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黄帝的子孙缅怀先祖的光荣战绩,而创造了“蚩尤戏”。中国西汉时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
所谓“角抵戏”乃是以力技为主体的各种游艺的统称。力技是杂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举重、承力、角斗、武术都是杂技的重要项目。
杂技的原始形态——角抵,起源于狩猎生活,但促使角抵活动登上表演舞台的,却是出于人们对黄帝与蚩尤战争的追忆和怀念,所以角抵又有了“蚩尤戏”这一别称。
角抵,将这种带有激烈拼搏特点的活动,加以夸张性的表演,来体现尚武的精神,使之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就发展成了先秦的角抵戏。蚩尤戏虽然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其中最吸引人、最具有代表行的当推角抵。在陕西长安战国墓及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发现的有角抵画面的文物,反映出当时角抵活动的盛行。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任昉,在其《述异记》中记载了冀州盛行蚩尤戏的情形,“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头戴牛角”的形象,反映出因作战需要而发明了护面、面盔等一类防护器材,而作为娱乐形式的头戴面饰的表演,则为后代杂技假面、化妆等提供了先例。